跳到主要內容區
東華Facebook 東華YouTube 如何到東華
Banner_c1

通識教育大師典範講座:吳金黛談用音樂保存地球上最珍貴的美麗聲響

吳金黛老師希望現代年輕人能懂得對自然與人文展開有深度的走讀。
吳金黛老師希望現代年輕人能懂得對自然與人文展開有深度的走讀。

「110-2東華通識大師典範講座」於4月11日邀請風潮音樂製作總監吳金黛來和同學們談主題「用音樂保存地球上最珍貴的美麗聲響」。吳金黛是第一位揹著錄音器材在臺灣跋山涉水錄製自然聲音,並將音樂創作與自然聲音融合成曲,進而風靡華人世界的音樂製作人。她至今發表過數十張得獎、入圍或叫好叫座之音樂專輯:2001年以《我的海洋》、2009年以《蒙古長調民歌》獲得兩屆金曲獎最佳專輯製作人,2010年製作之《鼓之島》專輯,入圍第52屆美國葛萊美最佳傳統世界音樂獎,2012年與Daniel Ho所製作之《吹過島嶼的風》,入圍第55屆美國葛萊美獎最佳世界音樂專輯獎。

大師典範講座:吳金黛談用音樂保存地球上最珍貴的美麗聲響海報
大師典範講座:吳金黛談用音樂保存地球上最珍貴的美麗聲響海報

王昱心教授主持開場表示:「吳金黛老師是我十分敬仰的當代音樂製作工作者之一,她二十餘年來以大自然純樸美妙的聲音作為主要創作題材,一直懷抱著用音樂保存地球上最珍貴的美麗聲響的創作理念,不隨波逐流,令人敬佩。吳老師最近推出《萬籟的絮語》音樂專輯,首度跨出臺灣,匯集東非及北歐等世界不同角落的聲音,跨越時空限制,收錄地球上多種正在消逝的自然與人文聲響。」吳老師感謝主持人表示:「今天要邀請在場同學嘗試打開你的聽覺,意識到除了最常用的眼睛之外,還有多一個感官就是你的耳朵。打開聽覺會發現這個世界跟你所認識的、所習慣的不太一樣。」

吳老師分享音樂創作歷程表示:「原本在臺灣當英文老師,之後赴美國念音樂相關科系,回臺灣第一份工作就在風潮音樂,沒想到一待就是20年。90年代風潮音樂製作一系列民族音樂專輯,我也有幸參與其中,當時跟同事到阿里山上錄製原住民族傳統歌曲,順便錄一下山林中自然的聲音,沒有特別意圖。後來有一件事情讓我下決心一定要把錄製自然聲音作為自己的志業。」某次觀看Discovery節目,敘述某國資本家對原始林進行「不徹底」開墾,剝奪生態環境中的某些動物的唯一歸宿,例如節目中的美洲小候鳥逐漸消失,包括自然的聲響。因此,吳老師希望可盡自己努力為受威脅的動物「發聲」,將這些質樸美妙、獨一無二的聲音錄製下來,這或許是她面對大自然被破壞、即將瀕臨毀滅的未來,可以做的一點事情。

吳老師透過悠揚悅耳的自然音樂專輯,帶同學們進入聽覺與想像力的國度,跨越時空、跨越國界,從臺灣阿里山到洋流裡的故事,再跨千里來到北歐冰島以及遙遠非洲。這些專輯是吳老師多年來不辭艱苦、不畏千里踏上收集、轉化與保存自然萬籟之旅的結晶。例如《萬籟的絮語》專輯裡的〈飛躍馬賽馬拉〉唱著非洲、〈冰川.木蘭〉、〈鑽石海灘〉、〈奧羅拉之舞〉以三部曲形式歌頌北歐,另外還有記錄臺灣的〈蟬眠蟬眠〉、〈洋流裡的飛翔〉等。實際田野經驗讓吳老師體會到科技的好處,但困難仍層出不窮:「現在音樂製作程式可去除掉雜音,保存好聲音,但在野外錄音很難控制發生源,只能配合大自然。除器材外,還要有『膽子』,很可能面臨地勢險峻、氣候惡劣等,容易恐懼、退卻甚至性命危險。」

除了蒐集大自然的聲響,吳老師亦特別重視民族傳統歌曲的保存與流傳,她表示:「製作《傳統史詩》專輯裡幾乎全部參與之原住民族耆老都回到天上了,還記得有次遇到一位一直唱著不停的老人家,非常投入,後來明白他可能覺得所唱的並不是歌,而是青春。他的歌聲承載一個民族的文化精華,是他個人乃至和他同一代人最美麗的歲月。製作專輯時意識到想要更深的潛入聲音裡,體會其中涵義,更希望年輕人一起唱起蘊含著文化精華與流金歲月的歌曲。」

有同學提問:「如何判斷要使用何種樂器適合搭配某一段自然聲響?」吳老師分享:「過程很自然,例如可能會選中國笛子與西洋小提琴,兩者融合,雖然自己是西洋音樂背景出身,但當離開自己的同群,跑到世界各個角落後,才發現:原來我是臺灣人,是受著中國傳統文化的滋潤與涵養!」有同學問:「成為一個音樂人到底需要具備哪些能力?」吳老師回答:「可以先從周遭環境去發掘,利用隨手可得的工具做嘗試,關鍵是勇敢跨出去,當作使命來看待,在自然與人文美麗聲響消失前,趕快記錄下來。」最後,吳老師很有感觸期許:「希望大家懂得珍惜身邊的每一個『貴人』,即便它可能只是電視節目裡的一隻小鳥。現代年輕人更應該懂得對自然與人文展開有深度的走讀。要懂得珍惜所遇到的每一個人、每一件事,所有的相遇其實都在讓你遇見最深層的自己。」


《English Version》

吳金黛老師1998年受美洲小候鳥啟發,決定以錄製自然聲響為己任。
吳金黛老師1998年受美洲小候鳥啟發,決定以錄製自然聲響為己任。
吳金黛老師野外錄音之工具。
吳金黛老師野外錄音之工具。
瀏覽數: